雖然溜覽網誌的人並不多,也不希望自己的言論會造成迷惑,只希望可能會引發思考,從而令人小走些彎路、或走得更踏實而已。
人是非常多樣化、具備多種不同才能潛力的物體;應該不會有人天生只適合做一種事或幾種事。人找到自己的使命、生活意義、目標……投入自己的身心,似與自己的際遇環境有莫大關系……
因為要吃地上腐爛變壞的果子為生、人體發展出消化酒精的能力……大禹 研究治水努力治水 是因為洪水為患,影響生活,治水並不是天生的本性;人天生的本性可能是 “解決問題” 而已;問題到底是自己的 物質生活問題 或是更宏大的 天人宇宙社會群眾的大問題 或是 兩者兼備,卻會是因人而異、因人的成長、際遇、環境……等等而不一樣。
狀元們都選擇讀醫也是無可厚非,因為能解決物質生活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有貢獻的行業。如果為了喜好理想讀一些不著邊際的學科、將來的生活的不確定性便會很高,也會令家人失望……
但往往對人類生活文化有大貢獻的都是這些不著邊際的嘗試……想想視窗軟件個人電腦網絡光纖政治經濟理論在近數十年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在開明合理人道的社會通常會有很大的空間去鼓勵與讓人們去嘗試去創造,就算不成功也不會命運坎坷……
但在寡頭壟斷、資源分配極度不均、民主法治不健全的國度便很小這種空間環境……人們似只能卑微地掙扎求存,全力爭取過稍為 “體面些” 的生活……
人的可塑性甚高,興趣很多時源於了解,當了解愈多、興趣也會越大;就算是完全陌生的學科,當了解越多之後,興趣也自然會產生;如果科目與將來的物質生活密切相關的話 可能更會如此;行為學派心理學家常說只需要胡蘿蔔與棍子便可以從心所欲地改變塑造任何人……
不過潛在的 另外、可能是 更大的可能 便改變了。
也會有人、儘管年紀輕輕、直覺地 不喜歡被塑造、不接受沒有選擇……寧願選擇終止自己的生命。
Grigory Sokolov - Bach WTC Prelude Dm BWV 851
理論上 大學應該是社會的最高學府,有研究宇宙萬物各種不同學科……進入大學的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選讀不同的科目……研究不同的學問……
現實是 學科有熱門冷門,於是很多人並不能按自己的喜好選讀科目……於是又有說法是開始讀什麼科也不重要,因為都是鍛煉思考的一種形式,開始以後慢慢再轉讀有興趣的科目也不遲……
可悲的是,為政者本來理應全力義務教育,改善人民質素開發民智……但大學收費越來越貴…無恥無能的政府除了高地價政策殘民自肥,讓自己毫無財政壓力下肆意妄為,將人民踏在腳下。
大學已淪為 “職業訓練場所”……為了生活稍有著落保證、人人爭相報讀 “有錢途” 的學科……犧牲作為人、生活學習的樂趣……
宇宙萬物、複雜的社會人事物,有趣的實在太多,為何所有高考狀元只報讀醫科?
因為 “有錢途”、將來生活有保障……如果說是仁心仁術,想救傷扶危,那請睜大眼睛,除了身體檢查、手術、急救以外,西醫的療效極差,傷風感冒也無能為力;高血壓糖尿病只能吃對身體有副作用的維穩藥物到老死,並無能力治愈……西醫的 “學術” 發展 受 主要是商業考慮 的跨國大藥廠 大大影響……
真的有仁心仁術倒不如學中醫,不過中醫並非人人可讀,沒有悟性、興趣、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就不要讀了。
實在令人嘆息,能報讀 精算 證明是很有數學能力,讀 純數學 已經是一個令人開心不已的無窮無盡精彩世界……可惜為了 “有錢途”,讀了實用的 “精算”,但香港保險業能聘用的 “精算師” 實在有限……結果只能是失望與準備 “教書”……還要還鉅額貸款……在這樣的社會家庭環境底下成長……除了 錢物質 以外似也找不到想不到有趣的物事或生活目標或慰藉……結果……嗚呼!哀哉!………
在沒有民主法治的情況下,社會便逐漸演變成這個樣子……亦只會有「 」才能當政。
是的,是「 」……身在公職卻以私人原因 公器私用、行公務的 只能是「 」不如的「 」。
“積極不干預” 與 “適度有為” 有何分別?為了攻擊可能的競選對手無所不用其極;將民眾休舔的海景海濱公園走廊私相授受 判給 相關的地產集團;為了攻擊 有深久牙齒痕的城中首富 提出要 “股息稅”……
可能做 德國難民 前景會好些……德國大學教育學費全免,香港學生 懂德語成績好 可以申請;德國沒有高地價政策,人們可以用合理可負擔租金租住同一單位到老死;失業率不到 1%,所以現在可以接收數萬難民……為了 “大同社會” 歐盟 的理想,人們願意犧牲忍耐……這便是 有民主法治的社會。
……是的…是一個選擇……就算有有興趣的物事與慰藉,也要容忍被「 」不如的中傷圍堵攻擊……背後用放大鏡從你日常所作所為任何絲毫細節找碴……
安息吧…分享以下……希望九泉之下心內的悲憤會得到舒發……
Brahms, Symphony Nr 3 F Dur op 90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美的電影並不常見,美的武俠電影更是小見,近年卻有一部本地導演 王家衛 製作的《一代宗師》,是精采、美的武俠電影。
昨晚無意中看到其中一段只約四分鐘的精彩生死決鬥片段:
八卦六十四掌實在很帥 by 一代宗師
還有一段網民 Leon Li 的精彩評論:
#「慢動作是打給觀眾看的,火車車廂的移動則是一個意念,代表這場慢動作的打鬥其實時間很短暫,
宮二和馬三保兩人也都因為憤怒,而招招都暗運了十成的勁,特地特寫那些被打到的鐵條、護欄,慢動作描寫那些東西被打到螺絲脫落、平行位移,就是說明八卦掌可不是打起來好看而已,
中國功夫講求一種美,這種美就是在於招式雖然優雅,勁道卻要刻苦磨練到能快、狠、準地擊中要害,且輕易摧筋斷骨,招式更要練到招中藏招,綿綿不絕,
像宮和馬最後的那個分出勝負的迴旋,優美的極為不合理,但是你若懂得八卦掌不是長拳那種靠拳頭直線加速運動來製造勁力,而是用腳步迴旋這種由旋轉帶動全身性運動短距離產生的扭力(中國功夫在運用人體上真是奧妙...),你就不會懷疑女生怎麼可能發出那樣的力道,以及他們臨敵轉身是不是在耍白痴。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功夫不像其他拳術,重點在於贏,而在於不敗。
他們為了仇恨,招招不留餘地,打鬥中甚至不惜強壓內傷,為的都是要爭贏面子,
但事實說明他們都輸了,宮二後半輩子被內傷折磨到需要吸鴉片,宮家的功夫也沒能傳承下去,斷絕了...,
那一勝,那麼短暫,又那麼漫長....。」#
是很有內涵的 武俠武術迷 的 精采評論……
傳統武術 吸引人的地方實在很難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美、和諧、剛猛、神秘、對人體精氣神…脫胎換骨般奧秘不勉強的鍛煉……實在令人癡迷……
傳統醫術 亦如是……可惜 宮二 並沒有遇到稍有 “領悟經旨” 的中醫……數千年華夏大地經歷過無數戰亂傷亡……傳統中醫對內傷痛症的治理實在是千錘百煉,非常有效……很大機會並不需要鴉片煙止痛……
也見過有人無知固執地堅持 內傷痛症 是退化 而置傷痛於不顧……
Mozart by Arrau - Adagio from sonata No 4 in E flat, K. 282
沒有看閱兵,興趣不是很大,可能最想的是 閱英姿颯颯的女兵 與 品嘗國宴……
在新聞網上看到的女兵十分動人,並沒有絲毫殺氣,表現憨厚,十分吸引……國宴菜單也看過,應該是簡單而又好味的製作……
今天也是簡單好味的大製作,因為要放上約八十幅漫畫,其中第一部份還會有評論;是個多月前在國內新聞網站看到的,非常喜歡,評論也頗為中肯……華夏大地是什麼 叻人、靚人 都有。
非常喜歡漫畫,高水準的漫畫、包括技巧與內容、是可遇不可求……小時候有過一些珍藏…與所有喜愛的 人、物、事…一樣,都已被 雨打風吹去…只剩下記憶在心內……漫畫是蘇聯在 西伯利亞 的日本戰俘 木內信夫 所繪畫關於嚴酷的戰俘生活細節:
漫画中很多情节看上去很浪漫,就像日本和苏联从来没有打过仗而且很和睦。但真实的历史却十分残酷。木内信夫所在的战俘营还算不错,他是幸运的。实际上最终能活着回到日本的日本战俘仅仅只有原来的一半多。
关于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的历史,随着俄罗斯方面对有关档案的解密,描述也日渐增多。这些描述还是比较客观的,当然,也难免比较抽象,而且会对细节加以淘选。不过,那些来自当年身历其境的俄国普通百姓的叙述则相当生动具体。
日本战俘表现得非常好,听话,顺从,工作卖力,还经常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关押在苏联的日本战俘确实有数千人死亡,特别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关押的日军战俘较多,气候寒冷,许多人冻死、病死。当地居民回忆称:“在日本人被分批运来时,整个路上到处都有死人。”不过,在卡列利村,死亡的日军战俘并不多,只有200多人。
克罗托娃说:“被俘的欧洲人,如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在押送的路上装聋卖哑,经常伺机逃跑。小眼睛、黄面孔、身材较小的日本人从来不敢逃跑,他们比较顺从。不过,他们也有让劳动营领导最为担心的时候:每到日本天皇生日,高傲的日本战俘中经常有人剖腹自杀。”
1945年11月,第一批5000名日军战俘来到坦波夫。女市民多尔格娃回忆说:“我们在车站等了几天,日本人刚走下这列火车,大家立即扑过去抢夺他们的东西。他们随身带了许多日用品,如褥子、枕头、睡衣、棉袄、棉裤、彩照、画笔、颜料等。”
现年75岁的劳动营前看守斯维里多夫回忆道:“我15岁时就当了看守,当时村里找不到更合适的看守,其余男人都死在战场上了,我经常和两个残疾人一起值班。我看管的日本人外形上都一模一样,小手,小腿,一个尺寸,就像从模子里做出的。”“日本战俘在泥炭开采场工作,干活非常卖力,从不偷懒。他们在我们这儿,就像在别墅中生活一样,休息时就挖牛蒡根吃,补身子,捉青蛙,在火上烤着吃,还招待过我们。”
在劳动营内,日本战俘与德国战俘经常打架。克罗托娃说:“打架的真正原因是德国人经常蔑视日本人,说他们是低等民族。日本战俘曾就此向劳动营领导提出过书面抗议。”从整体上讲,日本战俘表现得非常好,听话,顺从,态度好,工作比较卖力,还经常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主动打扫卫生,不罢工,不酗酒。
坦波夫州内务委员会最初不相信日本战俘会如此驯服。第64劳动营副长官斯捷潘诺夫曾在向上级的报告中推测道:“日本人可能有阴谋,可能企图发动武装起义或做出其他更可怕的事情。”事实上,相当顺从的日本战俘根本没有想过要暴动。斯维里多夫回忆道:“在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后,我们对日本人的态度有所好转。从莫斯科来的军官给他们带来了亲人的书信,几箱伏特加,还有食品,安慰他们。日本人得知原子弹的事情后,哭得很厉害,一些人含泪说他们憎恨美国人,热爱苏联人。不过,到了冬天,开始有人死亡,不是因为受伤、饥饿,不是被枪毙,而是因为严寒,重感冒,死了几十个人。”
克罗托娃研究员表示,日军战俘在坦波夫关押劳动的时间并不长。1946年,国际大赦组织不断要求苏联当局把外国战俘遣送回国,其中就包括日本人。1947年底,最后一批日军战俘离开了卡列利村第64劳动营,从1947年至今,再没有一个日本人来过这里。不过,在其他地方关押的许多日本人却志愿留在了苏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共有60万日本人向苏军投降,最后只有一半多的人返回了日本。
木内信夫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目的:为后世留下日本战俘所遭受的苦难的准确记载,让那些出生于五十年代、对那场战争毫无所知的人们了解历史。同时,他也希望那样的战争不要再发生。漫画作者的儿子(该网站的创建者)在回复网友的帖子时这样说:我父亲的画表达了诸如快乐、气愤、兴奋、悲哀等情感,无论它们是属于日本人还是俄国人。我们都属于一个大家庭,所有战争都是无意义的,应该永远不要再发生。
这些漫画主要描绘了日本战俘在苏联的乌克兰等地所度过的痛苦的劳役生活,也描绘了战争过去之后,战俘作为普通的人,跟同伴、同欧洲国家的俘虏,以及跟苏联普通百姓的友谊。甚至还有日本战俘跟苏联姑娘谈恋爱的故事。当回国的日期终于来临,这些战俘们哭着用各自的语言互道再见。当他们回到故乡的车站,亲人都到车站迎接。在绘制这些漫画的时候,作者流露出对那段生活的十分复杂的情感,甚至包含着眷恋。
日本学界关于这段历史也有大量著述,并有很多回忆录性质的书籍出版。仅粗略检索,就发现了《西伯利亚的噩梦》、《西伯利亚战俘的记录》、《西伯利亚战俘手记》、《西伯利亚拘留记》、《西伯利亚的战俘故事》、《苏联的日本战俘政策》等。笔者无法详细地介绍这些书的内容和立场,但我们可以从日本人山元近子数年前的一篇文章看到大致的情况,该文这样写道:“六十年来,日本人几乎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历史。在战争结束六十周年的今年,日本同样不回忆往事。电视中没有对日本在战争中的罪犯角色开展讨论,没有一份报纸报道过新发现的皇军罪行……日本对历史的反思往往是对原子弹受害者、对苏联战俘营中日本战俘的回忆。”
正如其所言,日本人对于战争的回忆主要集中在本国所遭受的战争痛苦方面,关于二战的电视纪录片、广岛的原爆纪念馆以及建筑物、东京的一些博物馆,都会运用大量的实物以及资料图片来展示日本人民在二战时所遭受的苦难,但对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带给其他国家人民的苦难则很少触及。
或许对于日本人,要正面触及祖先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是十分痛苦而且困难的,即使像佐佐木新这样善良的老人,对历史和人生都应该可以比较超然了,但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回避自己当年在中国的经历。当然,通过目前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地对战争加以反省,并提醒后人避免重蹈覆辙。但如果总是只能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能直面自己给他人造成的更深重的苦难,终究很难说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客观的对待历史的态度。
YouTube 也有一段 木內信夫 與他的漫畫的錄影:
ウクライナに抑留された旧日本軍捕虜が描いた絵
哈哈,極盡聲色之娛……還有靚女彈琴:
Martha Argerich: Strauss - Burleske in D mi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