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讀書時,常偷懶 看閒書,翻譯的文學小說 亦是 范圍之內,看過一 中篇日本小說 《砂之女》,譯作 《沙丘之女》,作者 公部安房 (Kobo Abe 1924-1993),當時覺得這位大師的作品 非常艱澀,不知是否與 翻譯有關;其它各篇實在看不下去,只有主打的一篇 《沙丘之女》勉強能 算是看懂 看完,覺得小說裡 表達的 深刻人性 只能是 思想理智上 明白而已,自己從沒經歷過。
近十數年 有機會 看到 電影,導演是 敕使河原宏 (Hiroshi Teshigahara 1927-2001) ,1964年 拍攝完成 發行,並於 1966年 獲提名 第38屆 奧斯卡 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看電影時 已算是有些 人生經歷 與 體驗,感受是非常震撼,這亦是小數的一套 電影 時會翻看 與 時在 心中纏繞。
內容講述一 昆蟲學家 到 沙漠地區 採集標本,被當地村民 騙到 一沙丘崖下 需用繩梯登下 的一女人家中借宿一宵,之後繩梯被抽走 被迫留下,並被迫 需將 每天都會大量堆積 的風沙 扒走搬走,否則 居住的房子亦會被風沙壓垮,男人 想盡方法 逃走,但都被抓回;沙漠之中,珍貴的水 與 物資 需村民配給提供;村民借機 提供 酒,令酒後的男人 與女人發生關系後 可減小 逃走的念頭;最後 女人懷孕,男人亦 發現了 生出水源 的方法,應該是 可以 自由 或 逃走了,但最終 男人 留了下來。
編劇 是 作者 公部安房,是最可能 忠於原著 的編劇,導演 亦能將 書中原意 很好地 用 光與影 表達出來。不同的人 可能會有 不同的 感受 與 領會,我看到的是 人性與個性 在 嚴酷的現實底下 掙扎與扭曲,最終 無奈地妥協地 回歸基本,並從中尋找意義,亦是生存的意義。
有評論者將 扒沙搬沙 比喻作 現代化社會中 人們每天 重複、單調 、枯燥乏味、扭曲人性 的工作;女人懷孕、男人留下,比喻 因為愛、 人在 每天 單調枯燥乏味 的 扒沙搬沙 工作中 找到意義。
看完後,我覺得 敕使河原宏 比我原來 認識與喜歡 的 日本 導演 如 小津安二郎 (1903-1963)、黑澤明 (1910-1998)、市川昆 (1915-2008)、新藤兼人 (1912-)、山田洋次 (1931-)、、、等等 更高一線;心中亦不禁嘆息,為何日本可以 有如此多 電影鉅匠、大師,而中港台三地 卻充斥著 垃圾低俗商業片 但仍然 大收旺場。
1994年 諾貝爾 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 得獎後說:「如果 公部安房 先生 健在,這個殊榮非他莫屬,而不會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