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堂 中醫診所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中醫師 理解 的 大乘小乘
“大乘佛教” 對 信眾的許諾 是 人皆有 “佛性”,人一發心修行 便是 “菩薩”,再 屢世修行 並 普渡眾生,便會有機會 他生成佛;禪宗 與 密宗 更說 此生 能 開悟成佛 與 即身成佛;這對於 信眾 是最大的 鼓舞 與 吸引。
這是一個 對人類文化 有重大影響 的 “果地還修” 的概念,這亦是 “大眾部” 與 “上座部” 抗爭 最後 勝出 (成為大多數) 的關鍵; “上座部” 發展而成的 “南傳佛教” 只同意 努力修行,此生有機會 可證悟為 “阿羅漢”, 得到解脫,但成功與否 要看你的努力、果報、天份,並無保證;相比較下, “大眾部” 發展而成的 “大乘佛教” 便吸引得多,你一發心修行 便已經 保證 必定成功,馬上是 “菩薩”;“菩薩” 的 內涵、質素,可以 慢慢補修,甚至 可以 多生補修,終極 甚至 可以成佛。
從商業 市場學 的角度,這是一個 非常成功 的 搶佔市場 的 策略;從此,大乘 是大多數,小乘 是小部份;更成功的是,這還結合 宗教理論 的改進,確定了 人人都 歡喜接受 的 “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的 大原則;小乘 從此 敗下陣來。
市場搶佔失敗 並不等如 產品 的 性能不好、質量差;敗下陣來 與 一些基本原則 不夠平等普世 並不等如 “南傳佛教” 使人離苦得樂 的 “修行次第” 的 效率差;相反地 “南傳佛教” 的 修行次第 與 佛在世時 無異,而佛在世時 亦是 最多 佛弟子 證悟 之時;充份 證明 佛在世 時 相對簡單 的 “修行次第” 的 有效性 與 優越性,可能只有 早期 的禪宗、唐宋 時期 禪宗的 黃金時代,眾多 禪宗弟子 能夠開悟 可以媲美 。
為何說 對人類文化 有重大影響? 西方 16 世紀 宗教改革 的 關鍵人物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ur 1483-1546) 以小眾 擊敗 教庭,令 新教 (基督教) 得以 脫穎而出,後來 更超越 原來 的 天主教,便是 以 “因信稱義” 的 概念 與 口號 突圍而出;“因信稱義” 亦即是 “大乘佛教” “果地還修” 的概念。你只要信 便可以得救,上天堂;並且 更進一步 說 靠行為 不能得救,即是說 “果地還修” 修不完 亦無所謂,死後 仍然保證 升天堂;所有 舊教 (天主教) 至今 仍被 標籤 為 靠行為 的 不善教法;擊倒 教庭的腐朽後,近 數百年 另類的 宗教 庸俗化 與 商業化 亦隨之展開。
佛教在 公元前 2 世紀 便傳至 希臘,當時 希臘 國王 米南德一世 (Menander I Soter) 亦曾皈依 為佛弟子,佛教經典 有《彌蘭陀王問經》記錄 國王問法 的經過。到底 佛教思想 是否 有影響過 “新約聖經” 與 後期 的 馬丁路德 提出的 “因信稱義”? 實有待 學者們 進一步研究。
最後 我只能說 只有佛教三大系 同時存在,同時 輝煌發展,才可展現 人類 思考 與 生活 的豐富性、多樣性 與 多姿多彩;缺一 都會是 一種 缺陷 與 扭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