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4.2.29 關於 “重症肌無力” 網誌中,馬林巴小仙女 引用過 伏爾泰 的名言 “生命在於運動”,我覺得可能是 “生命在於活動” 較為準確;生命力越旺盛,活動越多越活躍;生命力低下,活動活躍度亦會低下。
活動包括精神與肉體,兩者常互為因果,相互影響。
精力旺盛的小孩蠢蠢欲動,創意無限;精力衰退的人了無生氣,只想省力休養生息。
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不同健康狀態的人 將身心調整至和諧與較佳狀態,對身心整體效率與表現都有好處。
從中醫的角度,青壯年時應以 “煉” 為主,會傾向做劇烈運動,有意無意地將體能發展極至;成年以後便要以 “養” 為主,不要做過量或太劇烈的運動 損耗身心,而是以保持身心狀態、舒展筋骨血脈為主。但無論是青壯年或成年,個體都會有差異,做運動都應該以 不要太勉強 為最大原則。
做運動的推動力有多種,有的是興趣,有的是為了身體健康,有的是減磅;沒有興趣純粹為了減磅或病痛健康原因而做運動,是頗為無奈與痛苦的。
了解能產生興趣,對運動時的身體狀態,對所做運動的果效有多些了解,躍躍欲試與興趣便會自然產生。
其實有坐禪修煉經驗對做運動是很有幫助的,盤坐時身體固定所產生的疼痛麻痹枯燥等身心變化如果都可以不執取地任其生滅,做適量適當運動相對來說是有趣得多。
我並不喜歡單調乏味的運動,其中最怕的是 “動中禪”,我寧願做 我覺得很有效果很有益處的 徒手 鍛煉肌肉的 健身運動;每天願意花約 30 分鐘 切實 緩慢 正確地做,很快便會有很好的果效;如果有室內設備器具與教練 當然是更理想。
努力吧,年青發福的人們!
演奏音樂似也可以是運動,看看近年被世界級指揮大師們一致評選名列第一的指揮大師 是怎樣寓運動於指揮之中:
Carlos Kleiber Beethoven Ouvertüre Coriolan Mozart Symphonie No 33 Brahms Symphonie No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