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堂 中醫診所

本生堂 中醫診所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格言



小時候不太懂得 格言、諺語 的價值,隨著年月增長,慢慢才明白這是 人生經驗智慧的 濃縮表達;很多時只能隨著 人生經驗的增長 而有更深刻的 體會領悟;善於學習的人 卻會早早從中吸取智慧,減小一些人生的跌撞。








數天前在手機日曆上看到一句格言《生命在於內心的豐盛,而不在於外在的擁有


然後在網上又看到 有些類似的文章(作者 Auntieyan):


Quote

生存在這金錢掛帥的社會,我們每日都活得很有目標:搵錢。用錢去搵更多的錢,用更多的錢去搵更加多的錢,搵錢之後,用來買了甚麼?

 
我們用錢買了生活質素。

有錢可以吃更高級的牛扒、飲更名貴的紅酒、穿更漂亮的衣服、買更多奢侈品,用的吃的穿的都更有態度。

這是我們原來的想法。

結果我們用錢買了有質素的生活,為了買這種生活質素,日忙夜忙直到忘了怎樣生活。

我們用錢買了時間。

「出新型號喇,買啦。」「點解要買?」「新款快啲囉!」「快幾多?」「總之就好快,快咗你就可以慳咗啲時間。」

電腦四核心夠用,但八核心更快,3G電話上網可以,但4G更快。一天二十四小時根本不夠用,所以我們用錢買了很多很多高科技產品,希望能省下更多時間做其他自己喜歡的事。

這是我們原來的想法。

結果我們用錢買了速度去追時間,最後卻要用省下來的時間去搵錢找卡數。

我們用錢買了磚頭,想給家人一個安身之所,

結果卻要賣一個家去買這一筆錢。 

我們用錢買了溝通工具,想和身邊的人更緊密溝通,慢慢變成只懂得和工具溝通。

我們用錢買了技能,不斷去報讀不同的課程,最後卻沒有地方和時間運用這些技能。

我們用錢買了更有知識的下一代。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興趣班、補習班、訓練班、入名校,直到他們長大後,才驚覺他們只有知識而沒有智慧。

我們希望用錢買快樂,買了快樂之後才發覺自己根本不快樂。




搵錢無罪搵錢有理,人是難以滿足的動物,想搵更多人之常情,不過你用錢買到你真正想要的嗎?

Unquote








又想起戰後很有影響力的一位 社會心理學家 佛洛姆 (Erich Fromm 1900-1980)的一本著作《To Have or to Be》,中文翻譯為 “佔有還是生存”,感覺不是很貼切,To Be 似並不只是 生存,而是 內心 的存活狀態,是否與外在的、所擁有的相稱:


攫取佔有很多,但卻內心貧乏,仍然貪婪地攫取;即外表是富翁,內裡仍是貧兒。



並不善於經營,卻因緣際會 擁有很多財富。

高舉自由民主博愛,卻到處掠奪,視他國人民如草芥,結果爭戰不斷。

表現友善慷慨可親,內心卻並非如此。

原來並不富有,身心追求著 有巨大市場價值、能改善人類生活效率的事業,結果成功後成為巨富,如 Bill Gate、Mark Zuckerburg?







 







可能應該說 ,你有的 是你存活狀態的 結果、副產品?


聖經》也說:“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 第三十三章 25 節)



又想起 烹調鮑魚成名的 阿一,多年前在傳媒節目上作招徠時常說,富貴 但仍然刻薄、在飲食上 刻薄自己的人 並不是真的富貴;似是有些道理。


佔有還是內在如此?是值得 思考、研究、看書 的一個課題。









佛洛姆 的著作對成長的青年 很有啟發作用,除了《To Have or to Be》,還有 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實在值得一看。





今天分享:


Ernst "Last Rose of Summer" & Traditional/Ricci "Romance de Amor" - Ruggiero Ricc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