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堂 中醫診所

本生堂 中醫診所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張仲景 的努力



如果 人們會略有所聞的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 舊約聖經,那東漢 張仲景 的《傷寒雜病論》便似是 新約聖經。


張仲景 因《傷寒雜病論》被尊為 醫聖,在書中自序 談到他學醫的緣起 與 他認為作為醫者 應該怎樣努力;這序 雖然被部份學者認為是 後人偽作 或 被後人修改並添加了些不確資料,但這仍然是 張仲景 唯一流傳的自述、一篇非常重要的古文獻。



引錄分享如下: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第一段 很長,提到 精研方術,保身養生、惠及親長傍人為上;在政局失控、戰亂頻盈、疾病遍及,人死如朝露的環境下,努力求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段 短短自述,談到學醫緣起;原來宗族二百多人在十年間因傷寒死去三分之二,於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努力學醫……(有說當時因太陽黑子活動而令地球氣溫下降…)

第三段 談到古代醫學源流,醫理 玄冥幽微,變化難極,需高才、並努力 思求經旨,才可能有所得、救人於病困之中;並大力鞭撻 那些 “識小小” 便不思研究、輕率醫人…

末段 引 孔子 話語,非生而知之者 都需 學 與 多聞博識。 



現代有深受 仲景自序 影響,懷抱理想 投身中醫學的人 有這樣的 回響,出書講述自己 “半天臨症,半天讀書” 的醫案;已故學者中醫 何紹奇(1944-2005) 將自己的 居處/書房 命名為 “六一齋”,聽說意思是 一週六天讀書教學、一天臨症…


中醫學 似如傳統技藝,必需 “得個入處”,然後邊實踐邊精研,才能 “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所以 臨症讀書、讀書臨症,才是中醫努力與提升之道;而並非如現代事業,賣廣告招徠,一天診症一二百,多多益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