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似是指改朝換代之後,一部份不願意歸降、又無可奈何、無力改變現實的民眾,特別是知識份子……
經歷戰亂頻盈、生命如草芥朝露、國破家亡、生計困頓、前境渺茫……被文化遠遠落後的遊牧民族統治……淪為次等民眾與被統治者……
心中的悲苦困頓屈辱實在是難以舒發……含蓄的詩詞、文學作品似是唯一的表達形式……
這種悲苦、似也是人類最深沉痛絕、難以排解的一種……有人將之歸類為 “遺民 詩、詞”。
這類遺民、最悲苦傷痛的似是明末清初,有知識份子做最終極最無力的反抗與不合作,為了不剃頭不改穿清服,寧願遁入僧道……
其中明末清初畫家 陳洪綬(1598-1652)便是一個例子,雖然改朝換代後削髮為僧,仍被降清的漢人所害……
陳洪綬 有些頗有趣的詞作,似是寓悲苦於滑稽之中,其中有三四首《鷓鴣詞》,可惜網上搜尋不到……要回住處翻查……其中之一是:
行不得也哥哥,鳳雛龍種已無多,
敗鱗殘甲墮天河,南陽市上鬼行歌;
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據說 “行不得也哥哥” 是鷓鴣叫的擬意,表示行路艱難,也表達親人離別的傷感惆悵……
自 宋 已有用此句作詞:
宋。鄧剡《祭奠文天祥》:
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羸牸馱。
天長地闊多羅網,南音漸小北音多。
肉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明。丘濬《禽言》詩:
行不得也哥哥,十八灘頭亂石多。
東去入閩南入廣,溪流湍駛岭嵯峨,
行不得也哥哥。
元。梁棟《四禽言》詩:
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秋水多,
九疑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無路何,
行不得也哥哥。
在宋以前 唐 也有詩作 借鷓鴣 喻意 傷感離別……
唐。李涉《鷓鴣詞》:「惟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 。」
唐。張籍:「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
李群玉:「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Tombeau for Lute and Theorb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