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堂 中醫診所

本生堂 中醫診所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五家子有份



不同文化都會有一些 隱士式、先知式 對金錢與物質生活 看輕的思想,但角度卻頗有不同。







梭羅 認為 承受產業 有如 負軛的奴隸、或 無時無刻惡待自己的苦行僧……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的 生活舒適,不僅不是必不可小的,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這恐怕是指 精神上、靈性上 的進步而言)……古代 哲學家或最明智的人,外部生活比誰都貧窮,內心生活卻比誰都富有……







他的想法在現代社會、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可以完全接受;但他所表達的精神、不為物欲金錢所勞役,過豐盛有意義自己樂過的生活 卻是現代人的夢想與趨向……






















中國古人對物質財富也有不同的看法,元末明初有位高人 朱升(1299-1370),朱元璋 起兵後 曾拜訪過他,朱升 給他的建議是 “高築牆,廣儲糧,緩稱王”,後來 朱元璋 成就霸業,開創明朝。




 




元末飢荒,有人趁糧荒高價謀利,朱升 寫了一篇出名的文章,勸人平糧價救民,其中也有談到金錢財富。






他說:「《》曰:“崇高莫大於富貴。” 天以是偏賦於汝,亦豈無意哉?奈之何其不善用也!」頗能說明 古人認為 財富是福分,天賜的因素居多,但人們卻常不能善用上天所賜的福分。(梭羅 似認為 管理善用財富資產 是苦差、奴役,因為人實際生活所需甚小。)







善用並非指投資升值,而似是指對財富擁有者在生時 得到最大的回報意義、如人道救世;他認為 飢荒時高糧價謀利所得金錢有限,但如能平價,卻能救人無數。(這稍似現代一些超級富豪提倡生前死後盡捐裸捐所有財產)

他提到積蓄財富對當事人的虛幻無用:「佛書言,積財不散者,自己無分,五家子有分。五家子者,水也、火也(水火似指天災人禍)盜賊也、縣官(指朝廷、政府)也、惡子(指親人)

之後 五家子 一詞頗常被人引用。






Rameau - La Villageoise, Le Rappel des oiseaux, Tambourin - Gilels studio & live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湖濱散記



最近在國內新聞網站看到類似 “十本難以卒讀的名著” 標題,指難讀的、或開卷後難以繼續的書,其中一本名列前茅的竟然是 梭羅 的 《湖濱散記》,也有譯作《瓦爾登湖 Walden》。






這是一本源自美國的世界名著,似也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讀物。以前常有人說美國人懶惰、不喜歡工作……可能與這書也有點關系……






這書現已有眾多繁簡體中譯本,最早的可能是 徐遲先生(1914-1996) 的譯本,譯序中提到:“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記賬本似的個人日記,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沒有絢麗的辭藻,多是個人的感悟和隨想。










很喜歡這書,有過版畫插畫本原著與多個不同中譯本……而事實也被 徐遲先生 所說中,閱讀過多次、嘗試過不同的譯本……並沒有一次能卒讀……只能承認自己的心……仿如唯識家所說 “心識如瀑流” …遷流變動得太快……似難有寂靜、與這書完全契合的時刻……



 




關於 梭羅,網上有這樣的介紹…“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在19世紀美國文化巨匠中,堪稱一位“異人”。他和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富勒(Margaret Fuller)都是“簡樸生活”的宗師,他們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這種思想不僅深深地影響了美國文化,也為整個世界帶來了清新長風。 在受全家資助讀完哈佛大學後,梭羅沒有醉心於任何傳統意義上的事業,而是開始了一個大地漫遊者的漂泊生涯。1845年到1847年間,他獨自一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的自築木屋中,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由此產生了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







翻開頭數頁,已會發覺作者的簡樸生活思想與現代的生活…資本主義、消費主義、金錢至上主義……完全歪離,作者甚至頗有說服力地明言 資產是生活的枷鎖,負累……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近乎崇拜這樣一本影響深遠的書可說是一個異數……





















我也遵從自己的讀書習慣,不勉強自己讀下去,保持自己心中的好奇與閱讀的意欲,相信總有一天會完全讀畢。




Young GILELS plays RAMEAU La rappel des oiseaux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中醫的教育



今天翻炒以前的一篇網誌。





現在的中小教育都是基礎教育,旨在發展個人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才能;有說 大學 也是基礎教育的一部份,不同的學科都可以鍛煉個人的思考…;在美國,有些專業 是需要 學生有一個 大學學位,才可以修讀,如醫科。









我非常讚成香港中醫學位 也需要學生已修畢一個學士學位 才能修讀,但現實似並不可能…




 



中醫的教育 2011.6.27


可能很多人都會疑惑,中醫如你所說 那樣療效顯著、那樣神奇,但現實是很多患者都曾認真地嘗試過中醫,結果都失望而回,這又應作何解釋?
 
這是中醫的普遍水平高低的問題,只能說是現在普遍中醫的水平仍不算高。

 



 
香港在 1997 以前  近百年 的中醫發展 是呈下降的趨勢;香港早期 人們普遍仍是 以看中醫為主,那時中醫的 水準仍較高,約 50 至 60 年代 似是 一個分水嶺;從此 便是以 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教育 逐漸式微,早期 有水準的中醫 逝去以後,學術的繼承 幾乎慢慢斷絕,因為 社會的趨勢 已轉向西醫,事業上 中醫基本上是沒有出路,1997 前二三十年的 香港中醫 主要來自 中藥店執藥學師 或 港台的民間學習組織 或 國內中醫移居來港。
 
 



 
 
傳統的中醫教育 主要是學徒制,跟從老師 做 雜務,在老師的指導下 背誦經典,侍隨老師 診症,替老師抄方,老師認可以後 代老師診症,之後出師 自立門戶;一個很好的例子 便是 近代滬港名醫 陳存仁。另外是一小部份 讀書人 自學轉業 或 研究學問時 傍及中醫,很多對中醫學術 有貢獻的 都是 這類 “儒醫”。
 
 



 
解放後國內的中醫教育有根本的改變,教學內容一半西醫一半中醫,中醫部份是以學習國家級老中醫們編寫的教材為主,傍及一些重要經典。以往傳統教學是訓練學生 辨証論治 能力,這是中醫最核心的部份,因應學生的 性與學歷 而分高下,亦因而將 中醫的水平高下差距 拉至很遠、分別很大。





 
解放後的教學是要適應現代的 課室教學,將各種病症 的主要証型 在教材內一一列出,讓學生背誦,希望學生們 人人都能 認証論治辨証論治;但人體複雜、病症多變,主要証型 並不能囊括 現實中 真實的病症表現,教材教學的轉變 並沒有 改善學生的 辨証論治能力;另一半的西醫訓練 令中醫亦能處方西藥,現代生活與學習環境與思考模式 亦使學生們更容易接受與學習西醫;亦因此 中醫學生 頗多 都望能再進修 轉作西醫,中醫的學習 並不太受重視,中醫診症 亦是以處方西藥為主,中藥為副;在這樣的環境下,中醫的學術水平很難提高。
 




 
到近十數廿年,情況頗有變化;隨著 西醫藥 的 療效 與 毒害 副作用 問題 逐漸浮現,醫療成本的上升;經濟改善,開始尋找 自身文化 與 另類療法;傳統的中醫開始有 復興的跡象。
 
香港政府 1997後 開始規管中醫,行發牌制度,大學正式開辦日間 5年制課程,政府信誓旦旦 要攪中藥港,結果 開始時有高考 1A 2A 的學生報讀中醫,隨著 中藥港計劃 的幻滅,政府 中醫政策 轉慢 與 並不積極,公營機構的 中西醫待遇 差距甚大,中醫的前景仍然艱巨。
 
比較正面的是,香港的中醫教學中,西醫部份只佔約三至四成,執業時只能處方中藥 或 針灸;香港的中醫 別無選擇,只能努力 在中醫的部份 痛下苦功,才可能有好的療效;這是 香港的中醫 比 國內中醫 小了處方西藥的權利 所造成的 好結果;另一方面,1997 前後 頗多高學歷的 中壯年 熱愛傳統文化 的知識份子 學習與研究中醫,這些都將會是香港中醫的 中流柢柱。
 
現在年青一代對傳統文化並不熟識,高考完後 馬上讀一些完全陌生的 傳統文化學科 難度很大,成效很低;如果政府能仿效 美國的醫科教育,需完成一個學士學位後才能報讀 六年制 中醫學位 會是一個更好的安排,學生會較成熟,較能認清自己的趣向與目標,對傳統文化學科的學習亦會較容易;中醫的質素 亦因而 更能有所提高。



 





琵琶演奏家呂培原"陽春白雪" pipa master Lui Pui-Yuen "Spring Snow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