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堂 中醫診所

本生堂 中醫診所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綠茶化 的 慨嘆




近十一直慨嘆已很難見到高回甘傳統純正的 鐵觀音







強國飲茶的風氣似是近十年經濟急促發展,有部份人富裕起來之後才開始,到現在人均耗茶量仍然很低,之前關於茶的網誌也有提到。

急速富裕而急速冒起的飲茶風氣並沒有令茶葉行業有任何進步,除了產量大幅增加,質量卻似是大幅下降;近年在國貨公司與本地老牌茶莊已很難見到傳統純正的鐵觀音……這似與強國一貫的弄虛作假、指鹿為馬、騙得就騙的傳統有關


對於初學飲茶的人,最易被打動的是茶的香氣,有進一步理解的才會明白 最根本的追求 的 底味 回甘 的質量與變化,因為這裡會連帶著一般人開始時不接受 本有苦澀,是需要學習了解適應才能再進一步所以 茶 並非人人一開始都能懂得喝,生活體驗豐富有人生經歷的會更易入手


強國弄虛作假欺騙的傳統便是以 膚淺的香氣 糊弄 新手飲茶人,最令人握腕慨歎的是膚淺虛假錯誤的追求變成品質標與風氣,令至傳統的加工技式微失墮……有如是非被不經對質驗證下哄傳,成為 “事實”,然後各取所需甚至是集體地對被寃枉標的弱勢進行攻擊、操控、誹謗……很能滿足 鄉愿 們卑劣心內的攻擊操控慾,不問是非黑白順手拿來一個 “卑劣之人” 可以己墊上道德高地。




 


前些年在國內見過大部份所謂高檔高價 鐵觀音 都是 湯色 偏淡、偏青偏綠、只有香氣、並無回甘,但價錢昂貴;其實這類不太有加工製、只有香氣沒有回甘的茶以往是最不值錢、最低檔的茶,現在卻被 指鹿為馬,當作高檔茶、賣高價……偽劣當道傳統花費心力的炮製技藝只好讓路、式微失墮……結果便是一個爛攤子……假劣只有香氣或加了人造香料有一點假回甘的 劣質鐵觀音 變身成為 高級鐵觀音,但仍然有很多 “錢多、人傻” 的顧客問津購買。


奶粉、人們可以有認以後買外國生產的;但 傳統純正的 鐵觀音、可能有認知的人已不太多,國亦沒有生產。


如惡毒的是非被哄傳後難以扭轉,風氣習慣的集體被誤導之後要扭轉改變也是很困難






之前間中也有小許疑惑是否自己小見世面事實可能也不儘如此?……到最近在國內新聞網站看到一篇文章,也是慨嘆喝不到傳統高回甘純正的 鐵觀音,現在要改喝 烏龍茶 與 高山茶;並稱現在的 鐵觀音 已被 “綠茶化”,是指 只重香氣,沒有了傳統的加工炮製,與我的經歷見解頗為相似


關於改飲 烏龍茶 與 高山茶,這個可能我比國內這同好有多一點了解;要說到台商近數十年到國內投資種茶有關,台灣茶年產似現約萬噸不到,但遠遠滿足不了本土需求,現在年進口也似約有萬多噸。台商在國內投資產茶多年,除了有帶入了加人造味素弄虛作假的惡行,也有帶入了嚴謹的生產流程與品質管制的優良傳統;但台茶主要是 烏龍茶 與 高山茶,高質量的 烏龍茶 與 高山茶 也是有很好的回甘,也能動人心魄。

但台產的 鐵觀音 卻完全不能與 潮汕 傳統的 鐵觀音 相比,湯色 應是 偏褐、偏黃,底味回甘的變化 更是難以模仿;台茶 湯色 大都 偏青、偏綠,如果勉強加工造一些 湯色偏褐 的所謂 炭焙鐵觀音,那底味回甘更是越走越遠 

可能是自己自小習慣的偏見,但數十年遍嘗不同的茶種之後,到今天我還是 認為 湯色偏褐偏黃、高回甘、傳統純正的 鐵觀音 是 茶中之王,雖然不是最貴的茶,但凝重深沉端莊的香氣底味回甘變化 別的茶是難以比擬的。

我的偏見似也有古人認可,之前有網誌談到 清朝才子 袁枚 的《隋園食單記錄的 武夷茶,小杯飲用的茶便是傳統的 鐵觀音,小杯飲用濃茶的傳統是源自飲用 鐵觀音 的 潮汕;而 袁枚 描述飲用時的感覺經驗 也是 傳統 鐵觀音 所能給的感覺經驗 袁枚 還評論過去千多年傳統所推崇的所謂 名茶 不能與這 小茶具、小杯 炮製的 武夷茶(鐵觀音)相比。






已找不到那篇文章,只找到應該是同一作者類似意見的文章,附錄如下:



寻找回来的铁观音

李韬
  寒露前后,是秋观音采制的高峰期。罗妮去安溪访茶了。我大抵心里是想去的,然而又明白不太可能——我的主职工作没有大 块的时间给自己。后来看到了她发表在“和境茶社”公众平台上的文章,和我预想的一样,对于铁观音,那是苦乐交织的。苦就苦于,铁观音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特 色,甚至抛弃了“半发酵”这个立身根本,一路向绿茶化而去;乐却乐于找到一批同道中人,正在为恢复传统铁观音而努力。
  我已经很久不喝铁观音了。真的是很久——从第一次喝到的1984年到2000年最后一次主动去喝,到后来完全不喝,也已经过去15个年头了。我喝不了现在的铁观音了!
  铁观音是半发酵的茶,半发酵的意思是酶促氧化反应比绿茶多而又未到红茶的程度,那是一种高超而奇妙的平衡。早先我还喝 过纸盒装的低档铁观音,可是在山西也不易见到,那还是类似棕褐色的干茶,球形也不那么圆润,有点条索蜷曲成圆的感觉,浸泡的茶汤是黄褐色,香气浓郁而雅 致。后来的铁观音受台湾茶的影响,轻发酵又基本不焙火,追求所谓的兰花香和青汤青叶。我喝了,不喜欢。那不是观音韵——铁观音特殊的层次丰富的香气因为语 言难以描摹,那是被尊称为“观音韵”的。甚至,那也不是兰花香。兰花香是变幻的香气层次,在某些时候散发出类似山间野兰的山岚之气。那就是一种类似青草沾 了露水湿不漉漉的青臭气。除了气味,尝了几次,都以拉肚子而告终。我知道,我和铁观音的缘分尽了。
  据说这种所谓清香型铁观音是代表市场需求的,那我没什么话说——你不能以个人喜好而代替产业趋势。可是这个前提是倘若这个产业发展没问题的话。从2013年后,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我周边的人都不怎么喝铁观音了。是铁观音过气了?还是其他原因?一了解,都是说,铁观音没韵味,拉肚子,胃寒。再一了解产地状况,除了所谓的品牌公司,茶农普遍的状况是有的时候铁观音毛茶四、五十块一斤都无人问津。
  我觉得我应该发声,我觉得我必须发声。当铁观音沦落如斯,我们还无动于衷,那是对“茶人”这个身份的亵渎。我觉得我们必须明确的确立一个思想,那就是:铁观音的自然韵味,来自于合乎传统的精细加工。我 不是一个“唯传统”的人,然而改变传统必须有更好的理由和结果。诚然一棵茶树可以制成任何茶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铁观音是最适制乌龙茶的。乌龙茶的基本内 涵就是“半发酵”。半发酵的特征对于铁观音来说就是干茶“蜻蜓头、蛤蟆背、田螺尾”,汤色琥珀金,叶底“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香气复合、高妙,有底 蕴,汤中含香,香不轻浮。我们不能再在短期经济利益的迷雾中自乱阵脚,而是要保持好向左走、向右走的中庸,把铁观音寻找回来。“向左”,是恢复茶的传统制 法,回归铁观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性;“向右”是思索茶产业与自然生态的联结,深化整个产业链(茶庄园、茶旅游、茶健康、茶护肤等等),而不是在茶 本身上折腾不休。
  我不是制茶的人,然而,就我对铁观音的了解,我觉得这个传统工艺就是“摇青到位,充足发酵,及时杀青,适当烘焙”。铁 观音的制作工艺,大体上应该包括:采摘、做青、发酵、杀青、包揉、焙火。采摘鲜叶,露水散尽即可,然而中午十二点到两点间最好,此时光合作用最为活跃,采 摘的鲜叶称之为“午青”。鲜叶要均匀、蓬松的放在茶篓或者茶袋中。接下来做青分为三步:晒青、凉青、摇青。晒青最好使用日光萎凋,之后摊晾、走水,再摇青 以达到茶叶边缘破碎、茶汁披覆,强化酶促氧化反应,形成香味体系。摇青通常四次:一次摇青茶菁均匀,二次摇青水分合适,三次摇青为了香醇,四次摇青形成音 韵。但这个看青做青,具体状况不同,次数不同、手法不同。手法不同,香气不同。做青后,给一段时间让茶菁发酵,发酵应该充足。不是渥堆发酵,渥堆更多的是 厌氧菌群参与发酵,而铁观音需要氧气充足的氧化反应。发酵到一定程度,铁观音内质醇厚了,及时杀青,通过炒锅高温炒制,终止酶的活性,终止氧化反应,香味 基本定型。之后揉捻做铁观音的外形,用布袋包揉,揉后打散复揉五次以上。之后用电箱或者碳笼,初烘、复焙,与包揉交替三次。及时的杀青,让铁观音不向红茶 而去,焙火是外因促进内质形成最终的综合韵味。这种铁锅杀青、碳火烘焙、茶菁参与、水分变化形成的金、木、水、火的神奇变化,最终形成“观音韵”。
  这个铁观音的“小五行”里,缺“土”。土就是我们生长的土地啊。不仅仅是茶树,更重要的是人的生长。我们曾经把土地当 成我们的附庸,用茶叶等作物、用化肥、农药等去无节制的索取。实际上,人和茶一样,都是土地的一部分而已,你对土地不好,茶就不好了,茶不好,人自然也不 好了。我在罗妮拍摄的照片上看到,安溪茶园的土地很多直接裸露,山峡中只看见一层一层的茶树,其他的植被很少。即使是茶树,老的也不多。因为新茶树的草叶 香会更大,3-4年的茶树即被淘汰,换成新树。如此循环往复:生态破坏、地力透支,铁观音的内质自然越来越差。
  罗妮这次还是访到了一些好茶。我尝了张碧辉老师的焙火铁观音。张碧辉老师提倡自然农产,坚持恢复地力和使用传统的铁观 音工艺。这罐铁观音,香气雅致,入口温润,茶汤稳重,可惜觉得韵味还是有差,干茶没有白霜,叶底红斑少见。揉了揉叶底,弹性已经比一般铁观音好,然而仍然 削薄。这也是地力不够的问题吧。
  土地的伤口岂是那么容易抚平?然而毕竟已经有人在努力修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要向张碧辉老师、罗妮等等这些真正的爱茶人致敬。也许找到传统铁观音的滋味还需要十年、二十年,但是毕竟我们都已经在路上,在寻找铁观音的路上,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回铁观音。



Light and Gold: Lux Aurumque - Eric Whitac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