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堂 中醫診所

本生堂 中醫診所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中藥 的 副作用



近年 人們普遍的 健康意識 增強,注重身體健康;藥物、保健品 充斥市場,同時 人們對 藥物的副作用 亦更 關心警覺。







一般常識 都知道 西藥 以 對治症狀為主,副作用 較多較大,現在很多西藥的 藥物說明 都列出 可能有的副作用 作為免責條款,減小 可能有的 法律責任;這些說明 對消費者 並無大幫助,消費者 一般 都是以遵從醫生指引為主。






西藥 的副作用,一般醫生都不太理會,如果影響胃部與進食,才會給一些胃藥 令病人舒服些。







人們一向認為 中藥 主要是 自然草本,並不如 西藥 是用化學工序 合成提煉的一些 化學物質,應該是 比較平和、小副作用 與 對人體較友善;另一派 的說法 是 藥有三分毒、中藥 都是藥,都是有副作用的,不應長服。






似乎 西藥的副作用 大家都是肯定的,但中藥是否有副作用 與 是否能長期服用,卻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中國傳統學術、傳統醫學 都是一致地 講究 天人合一中國人 從來是 藥食同源,藥物 與 食物 並無明顯的界限







自遠古 華夏的文化傳統 對人可能進食的 食材 都會盡量 辨別 其性質 與 其對人體的作用;即其 性、味、歸經;性 主要分 寒、涼、溫、熱 兩大類 與 不寒不熱 的 平 類;味 主要分 辛、甘、酸、苦、咸、五味 與 淡 味;歸經 是指 食材 會影響 那些經脈、與 對五臟六腑 那些 臟腑 有作用;性味 平和 與 接近平和 且能 充養 髮膚肢體臟腑的 通常會用作食物 並大量種植;偏性的、 即性、味 偏歪極端 不平和的 便會用作 藥物






中醫 認為 人生病 或 不適、不健康 是 身體 整體失衡 的表現,亦即是 從 健康平衡 的 陰平陽秘 變作 病態的失衡,即是 “偏” 、失 “中”、失 “平”;於是 治療的過程 便是一個 “糾偏” 的過程,即是 糾正 偏歪,回復平衡。



 




天人合一,人體亦是一個小天地,人體的失衡 可以用 天地之間 的一些物質 糾偏、補救,使身體回復平衡,糾偏 很多時 便會用 偏性的食材,即是 要 “以偏糾偏”,這些偏性的食材 便是藥物。






當身體健康,平衡、不 “偏” 時,偏性 的藥物 便是 會對身體不利的 “毒物”;但當 身體 有疾患、有 “偏” 時對証的、性味 有偏的 藥物 或  “毒物” 便變成 能治療身體的 良藥、“恩物” ;所以 當身體失衡時,是需要 服食 偏性的 藥物、毒物 治療,直至身體 回復平衡。






當然、如果 辨証論治失誤、方藥不對証,藥物 便會對身體有害,所以 古時 有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的說法;這說法的解釋 在後世 卻眾說紛紜,家傳醫學 很多時 因志趣不同 很難 維持承傳下去,有說是解作 沒有研讀 上古三代 醫學典籍 的醫生 處方的藥不服;但基本上 大家都會同意的是 醫術 未達水平 的醫生 所處方 的藥 不宜服用








中醫學 是 一種動態的 個體治療醫學,認為 人的健康狀態 隨著時間 不斷改變,現在所開的處方 是針對病人 此時此刻的 身體狀態,將病人身體此刻的失衡狀態 推向一 較佳狀態;時過境遷,身體狀態亦會有改變,處方便不會再完全對証;很多時 有一些病人 服用過某一張處方 覺得效果佳,便會 自己繼續服用、或 再碰到類似症狀時服用,這樣 很大機會 處方不會完全對証,並 對臟腑造成一定的 損害



 




就算是一些補益的藥、用之不當、不辨証 不對証用藥,亦會造成不良影響,一般對人有害、偏性的藥、用得其法,便是救人之藥;人參 是人所共知的 補益藥,大黃 卻是猛烈的瀉下藥,古語 有云:“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有理。” 頗能說明 普遍人們對中藥 偏頗不確的概念 是自古已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